红楼之挽天倾 第783节(1 / 2)
<dt css="rd">
&esp;&esp;贾珩点了点头说道:“京里的口谕是,圣旨一到即刻班师,河道衙门这边儿,暂且交由关守方以及河南参议冯廉率东河河官留守。”
&esp;&esp;河道衙门,他还是不太想就此交给齐党,那么回京之后可以试试举荐冯廉担任总河。
&esp;&esp;谢再义目中现出思索,说道:“大水之后,于诸县民生多数有碍,后续安抚事宜仍是重中之重。”
&esp;&esp;“由两江总督衙门和内阁的赵阁老统筹。”贾珩沉吟片刻,说道:“剩下的实务不会太过繁重,由他们处置就好。”
&esp;&esp;民政之事向来是文官出面料理。
&esp;&esp;贾珩道:“这次京营劳苦功高,回去之后,朝廷当有奖赏,对有功将校也有会有升迁。”
&esp;&esp;先前,谢再义因河南平乱之功已经升迁为果勇营都督佥事,蔡权则是升迁为参将,等回去之后势必再行升迁。
&esp;&esp;谢再义与蔡权对视一眼,自是明了贾珩的言外之意,二人心头都隐隐有些激动。
&esp;&esp;贾珩道:“这次抗洪救灾,军卒伤亡的多不多?”
&esp;&esp;蔡权面色肃重几分,说道:“回大人,伤亡有,但整体倒也不多。”
&esp;&esp;贾珩点了点头,说道:“抗洪也是打仗,此事朝廷不会亏待牺牲,这几天我也会前往各处军营慰问士卒,举办一个表彰大会,对抗洪有功的将校、士卒做出表彰。”
&esp;&esp;这本身也是一次收拢军心的时机,等到了京城,他就不能如此了,彼时,恩罚悉由上出,他反而要在一段时间内澹化这些事。
&esp;&esp;蔡权道:“那末将回去后就将这个消息告诉手下弟兄。”
&esp;&esp;贾珩也没有说其他,转而看向谢再义,道:“谢将军也去罢。”
&esp;&esp;待两人离去,贾珩转身返回官厅,见到正在书桌后归拢公文的徐开。
&esp;&esp;“徐侍讲。”贾珩唤道。
&esp;&esp;徐开拱手道:“大人。”
&esp;&esp;贾珩点了点头,道:“等这次班师回京,徐侍讲是否一同回去?”
&esp;&esp;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他有心招揽徐开入他京营帅衙,处置机谊文字。
&esp;&esp;徐开似看出了对面蟒服少年的心思,笑了笑,说道:“永宁伯,下官还是愿到汝宁府为一知府,以兑现当日与永宁伯所言。”
&esp;&esp;贾珩沉吟片刻,笑了笑道:“也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汝宁府方历大乱,百业待兴,徐侍讲过去,想来大有作为。”
&esp;&esp;在地方外任,以后有机会才慢慢笼入袖中,等到回京之后,声望愈隆,也有资格吸引一些进士了。
&esp;&esp;“多谢永宁伯成全。”徐开拱手说道,旋即目光敬佩地看向贾珩道:“徐某这一趟而来,蒙永宁伯提点,自觉获益匪浅,如有机会,以后再一同共事。”
&esp;&esp;贾珩看向对面面容儒雅的中年,面上现出笑意,道:“那就一言为定。”
&esp;&esp;文人说话自是含蓄,不会有什么投效,而是一同共事,君子结党多是志同道合。
&esp;&esp;另外一边儿,驿馆中——
&esp;&esp;厢房中,窗边儿传来一道深深的叹息之声,傍晚的夕阳照耀在一个穿绯袍官服,头戴乌纱的老者身上,只是其人神情颓然,眉头紧锁,愁容满面。
&esp;&esp;分明是来到淮安府“奔走活动”的南京户部尚书潘汝锡以及户部侍郎钱树文,两人在淮安府待了五六天,却并无进展。
&esp;&esp;钱树文看向对面的老者,忧虑道:“潘大人,这永宁伯一直拖着不见,锦衣府的大牢又见不着人,也不知是个什么章程。”
&esp;&esp;潘汝锡叹了一口气,道:“还能是什么章程?只怕已经上疏弹劾你我了。”
&esp;&esp;钱树文闻言,面色微变,惊声道:“潘大人,这怎么能?”
&esp;&esp;“永宁伯闭门不见你我,沉节夫也借口躲了出去,这不是准备弹劾你我,又是在做什么?”潘汝锡道。
&esp;&esp;毕竟是几十年的老官僚,宦海沉浮,从沉邡的一些反应中已经看出了苗头,现在已不是自家孙子身陷令圄的问题,而是可能会牵涉到自己。
&esp;&esp;钱树文闻言,面容灰败,旋即,目光紧紧盯着潘汝锡,问道:“潘大人,这可如何是好啊?”
&esp;&esp;“钱大人,老夫还想问你呢?好端端的,户部官粮怎么会被向东他们几个发运至淮安府倒卖?”潘汝锡皱眉问道。
&esp;&esp;“这……这下官也不知情啊。”钱树文目光略有几分躲闪,连忙说道。
&esp;&esp;潘汝锡瞥了一眼钱树文,恼怒道:“你不知道?仓场侍郎谢公望与你素来相善,你那妹夫倒卖的官粮比之东儿尤有过之,你会不知道?”
&esp;&esp;他怀疑别是自家孙子听了人家的撺掇,着了人家的道儿。
&esp;&esp;钱树文苦着脸说道:“大人,这都是小儿辈借着下官与大人的名头行事,下官也不知何故,只要向他们询问。”
&esp;&esp;潘汝锡摆了摆手,面色愁闷,叹道:“罢了,罢了,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用了,还是想想怎么写自辨的奏疏,按老朽所料,只怕要不了多久,朝廷问罪的钦差就到了。”
&esp;&esp;这都是什么事儿,他毫不知情,就被自家孙子给坑了一手,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esp;&esp;神京城,宫苑,后花园
&esp;&esp;已是六月下旬,天空晴而未雨,御花园中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翩跹起舞。
&esp;&esp;依傍湖畔的凉亭中,崇平帝与宋皇后两人坐在石凳上,一边儿欣赏着花园中的景色,一边聆听者阵阵琴曲之音,分明是容妃坐在不远处的一张古筝后,抚弄琴弦。
&esp;&esp;崇平帝眺望着西南方向正在忙碌不停的内监,说道:“这批番薯种下,按着那何氏兄弟所言,再过两三个月就能收获第一茬儿,那时候就可看到产量了,如果亩产几十石,我大汉再不复饥馑之忧了。”
&esp;&esp;宋皇后眉眼弯弯,笑意明媚好似花霰,柔声道:“民以食为天,那时就是四海升平,天下大安。”
&esp;&esp;崇平帝点了点头道:“百姓如有口吃的,也不会再有中原之乱,朝廷再谋其他大计,也能从容许多。”
&esp;&esp;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再怎么也不会酿成民变,对抗朝廷,那时候他就能着手内除积弊,外平胡虏,实现当初贾子玉所上《平虏策》之言。
&esp;&esp;念及贾珩,崇平帝道:“再过几天,子玉也要领着大军返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