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回师(四)(1 / 2)
1852铁血中华 作者:绯红之月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怕慢就怕”,韦泽的部队每天行军40里,这点距离对于普通骑兵部队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是韦泽指挥着大部队路行军七天,这就走出去300里地,前锋部队都抵达了济宁。即便是清军的骑兵此时全力追赶,把马跑要累死的地步,骑兵部队也得跑两天。若是正常行军的话,骑兵也得四天才能赶到济宁。这四天内,韦泽的部队又能走出去160里。若是清军直追赶,骑兵部队大概能在韦泽的部队在徐州附近试图渡过黄河的时候赶上。
数学是个好东西,简单的计算之后,各种可能性就纷纷浮现出来。不管僧格林沁到底有何等用兵的能耐,总参谋通过番纸面计算,对僧格林沁骑兵的判断是,如果在韦泽的部队抵达徐州的时候,僧格林沁所部没有抵达济宁带,那么就完全不用在乎背后遭到僧格林沁骑兵的攻击。
这种算计对于支撤退的部队很重要,部队并不在乎会遇到什么。进攻的路线有很种,但是撤退的路线往往只有那么寥寥几个选择。既然如此,撤退总会遇到各种糟糕事情。而部队能够做出的应对总是有限的,若是能从众糟糕的事情中排除掉部分可能发生的事情,那部队就会轻松的。
“xiong di 们,放到古代的话,你们个个都是名将!”韦泽对着总参谋部的人员说道。对韦泽来说,总参谋部乃是个再正常不过的制度体系,专业、分工、hé zuo ,在21世纪不仅仅是军队如此营运,各种企业都是如此营运。
“hē hē 。”作战参谋长阮希浩干笑几声,即便是知道韦泽是真心的赞赏,即便是知道自己真的进步很大,阮希浩在面对韦泽鼓励的时候却没有什么狂喜的心情。他皱着眉头说道:“总参谋长,我们不太可能完全掌握僧格林沁的行动。即便是我们在北边的警戒线布的很远,若是他们并没有走徐州,而是直接南下走河南。那就有可能抢在我们前头抵达徐州。”
知道的越,懂得就越少。如果是不负责任的肆意展开想象力,那可真的jiu shi “切皆有可能”。韦泽很清楚战场迷雾对战争的影响,所以他格外理解完全驱逐战场迷雾到底有难。即便是21世纪美国佬的军事优势,有卫星、有侦察机、无人机,在阿富汗照样焦头烂额,军队运输后勤物资也得老老实实交“过路费”。不用说韦泽现在这种连电报都没有的情报系统了。
“那阮参谋长zhun bèi 怎么办?”韦泽笑道。这种求全责备的心思韦泽也曾经有过,年轻人都会暂时被体制带来的力量所迷惑,原本单打独斗的人突然加入了个相对健全的体制,产生出自己突然拥有了强大力量的虚幻感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阮希浩身上看到了熟悉的东西,韦泽忍不住想逗逗阮希浩。
阮希浩完全理解不了韦泽的心思,他皱着眉头想了好yi zhèn 才说道:“要么我们设计个新的交通线,派些xiong di hui 盯着僧格林沁……”
韦泽听着这话,心中暗笑。对韦泽来说,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他会kǎo 无线电报,至少也是有线电报。这jiu shi 韦泽与zhè gè 时代的不同。阮希浩限于他自己的认知,只能够li yong他已知的技术与设备来完成手头的工作。但是韦泽就能“跳出时代的限制”,拿出有效的bàn fǎ 来。
想到这里,韦泽突然有了种“顿悟”的感觉。在中国,对于保守的评价相当低。但是结合了韦泽与阮希浩对同样事情的不同应对,韦泽觉得部分保守派倒也未必真的是ju jué 进步,他们或者zhu dong 或者被动的选择用“已经存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指望他们去开发新技术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么想,韦泽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理解德国总参谋部为何在战时候成了“保守、固化”的代名词。在老毛奇时代,德国总参谋部集结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建设理论以及科学态度的组织。等到了第次世界大战,德国总参谋部zhè gè 组织本身已经无法进行自身体制上的创新……